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 
世界观热点:海通证券35周年之痒:保荐项目遭警示、再次无缘“白名单”
来源: 中孚财经      时间:2023-07-05 09:35:04

今年,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0837.SH,简称“海通证券”)迎来了自己的35周年庆。但这个35周年,海通证券却过得实在有点磕磕绊绊。

近日,海通证券因多项首发保荐业务中的问题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警示函,引起市场和投资者的一片哗然。而在6月21日证监会公布的最新一期证券公司“白名单”中,海通证券仍未入榜,这也是头部券商中少有的未入“白名单”选手。

就在上半年即将结束的6月30日晚间,海通证券公布了多项高管人事变动信息。根据公告,海通证券一次性提拔了3位副总经理,分别是姜诚君、潘光韬和张信军,此外,董事会秘书、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等职位的人选也出现变动。


【资料图】

不知道高管大换血的背后,是否与近年来的保荐项目质量、风控水平不佳等问题有关?

01、“一查就撤式保荐”遭警示

6月16日,海通证券因惠强新材、明峰医疗、治臻股份等三个项目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收到了上交所的监管警示。

最令人瞠目的是:这些项目在收到交易所发出的《保荐业务现场督导通知书》不久后,就撤回了材料。这种“一查就撤式保荐”也引起了投资者对其保荐项目整体质量的担忧。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

具体来看,上述三个项目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对重要审核核查问题选择性漏答;重点事项核查不到位;对多项财务指标的核查、排查不到位等。因此,上述项目的保荐人或相关人员,也都受到了监管处罚。

《中孚财经》仔细翻了翻相关的公开资料,举几个例子给各位看看海通证券的履职情况有多离谱。

比如在惠强新材项目中,该公司通过分立子公司剥离非流动资产和负债,这两项金额占比分别高达21.04%和20.86%,后又将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惠强新材实际控制人,对报告期财务数据影响较大。首轮问询要求惠强新材说明通过分立、调整子公司架构再转让给实际控制人的原因,惠强新材未按照问询问题要求进行回复,漏答了相关子公司转让给实际控制人的原因。

海通证券作为保荐人,本应当对惠强新材作出的问询回复进行核查,并督促发行人修改或补充问询回复,但其仅对转让程序的合规性以及转让价格的合理性、公允性发表了肯定意见,这是明显的履职不到位。

又比如在明峰医疗项目中,根据首轮问询回复,保荐人通过明峰医疗售后系统核查已销售产品的全部维保情况,但执业质量现场督导发现,保荐人未关注部分收入在维保任务列表中无相应安装记录的情况;根据首轮问询回复,保荐人选取报告期各期资产负债表日前后30天的全部销售收入进行了截止性测试,而执业质量现场督导发现,保荐人实际整体核查比例较低且未能详细说明抽样标准。此外,执业质量现场督导发现,保荐人未充分关注部分关联销售的设备使用时间早于验收时间、设备生产时间晚于发货时间等异常情况。

别看现在海通证券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得挺惨,但想想这些有瑕疵甚至可能存在造假嫌疑的企业一旦上市,那对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就可能是伤筋动骨的损失了。因此对于海通证券这次因各种履职不到位而受到的处罚,许多投资者也都是拍手称快的。

其实,不止上述三个项目,今年海通证券已有9个IPO项目撤回了材料,撤单量在行业中名列第一(并列)。特别是一些项目被通知监管现场核查就立马撤单,或许也意味着海通证券对于这些项目的资产质量并没有那么有把握。上交所也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证券对发行人经营状况及其面临风险和问题的相关尽职调查工作不够充分,项目申报准备工作不够扎实。

此外,海通证券参与的上市辅导备案企业的终止数也“赢很大”。2021年至今,海通证券参与了116家企业的上市辅导,其中有8家企业终止了上市辅导。与同为头部券商的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相比,后两者上市辅导企业数高于海通证券,但终止企业数却低于海通证券,分别为5家和6家。

眼下,有公开消息称,监管机构或会增加对撤单较多的券商保荐项目的现场检查比例,不知道撤单量高居行业第一的海通证券方面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眼前一黑”?

02、未入白名单的“头部券商”

除了因IPO保荐项目多处违规被监管警示外,海通证券今年以来保荐承销上市的智翔金泰和索辰科技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这两家公司均出现了较多弃购新股的情况,也均在上市交易首日一度破发。这也令不少投资者质疑海通证券为新股定价过高,提前透支了二级市场预期。

另外,海通证券另一个引外界关注的事情,是连续几年未进入“白名单”券商行列。

2022年,海通证券营收近260亿元,其中证券承销净收入近42亿元,列行业第五。勉强也算得上头部券商了。但海通证券已连续多年未被纳入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白名单”,公司也是少有的不在“白名单”内的头部券商。

图片来源:证监会官网

所谓“白名单”,源于2021年5月,为压实证券公司内控合规主体责任,集中使用有限的监管资源,提高机构监管有效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证监会建立的证券公司“白名单”制度。

证监会在发布首批“白名单”时曾表示,证监会对公司治理、合规风控有效的证券公司实行“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证券公司取消部分监管意见书要求,同时对确有必要保留的监管意见书,简化工作流程,从事前把关转为事中事后从严监督检查。

“白名单”制度重点关注股权权属清晰、经营保持稳定、合规内控有效、风控指标持续达标、不存在同业竞争、未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或处罚等指标,更加侧重证券公司的合规风控情况,淡化规模排名。

同时,入选“白名单”的券商能享受到诸多政策倾斜。具体包括:对纳入“白名单”的券商,取消发行永续次级债和为境外子公司发债提供担保承诺、为境外子公司增资或提供融资的监管意见书要求;简化部分监管意见书出具流程;创新试点业务的公司从“白名单”中产生,不受理未纳入“白名单”公司的创新试点类业务申请。对于未纳入“白名单”的证券公司,证监会明确不适用监管意见书减免或简化程序,继续按现有流程申请各类监管意见书。

也就是说,未纳入“白名单”的券商,首先表明你在公司治理、内控合规方面是相对不足的;其次,在创新业务上也往往会失去发展先机。

此外,自证券公司“白名单”制度实施以来,证监会对“白名单”会做持续动态调整,逐月在证监会官网机构部栏目下公布名单,将符合条件的公司及时纳入,不符合条件的公司及时调出。而海通证券连续不入“白名单”,也表明其内控合规不足等问题其实是长期存在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5月曾引起轩然大波的“昆明城投会议纪要”风波,起因是海通证券固收团队召开的专题线上会议中,有关于昆明城投债务问题的相关内容流出,引得相关主体纷纷发布澄清声明。虽然后续海通证券表示该观点系外部人士发言,与公司无关。但会议纪要的流出也暴露出公司在会议内容保密等问题上的内控严重不足。

2023年一季度,海通证券实现投行业务收入9.06亿元,同比减少49.11%,营收占比下滑至10.63%。同花顺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公司股债承销规模市场份额1.11%,同比下滑0.55个百分点;其中,IPO、债券承销规模市场份额分别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和0.46个百分点。

看来,保荐承销等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体现在公司投行业务的业绩表现上了。35岁的海通证券,也到了必须重视公司治理、整顿各种内控合规问题的时候。

END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