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 
英伦漫话/多面手\江 恒|前沿资讯
来源: 大公报      时间:2023-07-06 12:11:30


(相关资料图)

从嘲笑国王和牧师,到戏弄观众,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最新发现的原始手稿,揭示了吟游诗人(minstrel)在中世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为外界了解这一独特群体掀开冰山一角。

对于吟游诗人这个称谓,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整个中世纪,吟游诗人穿梭于集市、酒馆和贵族大宅之间,用歌曲和故事来娱乐人们,古罗马诗人卢卡努斯曾把他们形容为“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和歌手”,是欧洲大陆上一份极其古老的职业。尽管吟游诗人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很常见,但多数来自于江湖传说或经过艺术加工,有关他们的真实情况,史书记载有限,这也使他们披上神秘面纱。不久前,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发现一份名为《Heege Manuscript》的中世纪手稿,上面记录了一些当时的诗歌、歌曲和故事,形象地还原了吟游诗人的生活和工作等情况。

根据手稿的记载,吟游诗人游走四方,除了唱歌和讲故事,他们个个是“段子手”,有时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更会进行自我讽刺和拿观众开玩笑,按剑桥大学韦德博士的话说,他们取笑每个人,无论对方身份高低。比如,手稿中提到一段吟游诗人模仿散文的布道,将观众称为“被诅咒的生物”,并把国王说成“吃货”,指他由于吃得太多,以至于有二十多头牛从肚子里爆出来。在韦德看来,吟游诗人的做法有些疯狂和具冒犯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很受欢迎,没有人会计较。更重要的是,中世纪留下来的原始文献不多,尤显该手稿的珍贵,特别对研究吟游诗人大有裨益,起码从今天英国流行的情境喜剧、脱口秀等节目中,都能找到吟游诗人的影子。

在英国人的传统描述中,由于minstrel这个词是从拉丁文minister(仆人)演变而来,吟游诗人的形象通常衣着华丽,手持鲁特琴,为宫廷服务。实际上,他们和街头艺人很像,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一首名为《Widsith》的叙事诗,就记述了一位吟游诗人如何周游列国,凭自己的演唱才能被人喜爱。西班牙作家伊莲内.巴列霍在《书籍秘史》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吟游诗人怎样谋生,“他们会恰到好处地停顿,制造悬念,总是在紧要关头戛然而止,好让雇主第二天再请他接着讲。就这样一晚上、一晚上地讲下去,有时连续一个礼拜,甚至更久,直到雇主兴趣索然。于是,吟游诗人重新上路,继续流浪,去寻找下一个庇护所。”但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靠的是真本事,“他们肚子里装着上百个神话故事,掌握传统语言的模式,储备了一大堆句子和万金油似的素材,随取随用。有了这些枝枝蔓蔓,他们每次编出来的故事既没走样,又不雷同。”

据文化人类学家马蒂亚斯.穆尔科在二十世纪初考证,以波斯尼亚吟游诗人为例,他们能记住三十到四十首长诗,有的能记住上百首,还有的能记住高达一百四十首。他们讲一回要七八个小时,跟古希腊长诗一样,同样的故事每回讲出来的版本都不重样。吟游诗人有时还会赶好几个小时的路,去看同行表演。任何作品只消听一遍就能自己讲出来,如若喝得酩酊大醉,则要听两遍,于是长诗就这样被流传下来。

光有好脑子还远远不够,更多的时候吟游诗人需要多才多艺。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有些吟游诗人不仅会把故事诗改写成滑稽剧演出,若他们的复述难度过大,使听众感到知识压力时,他们很多人愿意以耍把戏、翻筋斗、弯曲身体和走绳索来娱乐听众。吟游诗人越来越像一个杂耍者。他们抛掷刀子、操纵傀儡戏,或表演驯服熊、人猿、马、公鸡、狗、骆驼、狮子等戏目。用杜兰特的话说,他们什么都能活学活用,变换自如。

有些吟游诗人的身份很特殊,更增添了他们的传奇色彩。按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约翰.梅西在《文学的故事》一书中的说法,吟游诗人并不总是那些穿着华丽衣服,弹着结他的民谣歌手,他们还可能是绅士、骑士、贵族甚至是一国之君,他们创作着韵文和诗歌,把音乐当作一种高贵的技艺。

据说有“狮心王”之称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就是一位出色的吟游诗人,他喜欢写诗和谱曲,为此俘获了不少女子的芳心,其中就包括亨利六世的妹妹,两人互生情愫,传出不少绯闻。在《荷尔德林》中甚至提到,有时吟游诗人会执行军事任务,包括在交战开始前吹号角,编写军队出战时的军歌,以及将战后的英勇事迹编成歌谣等工作。

可以说,吟游诗人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发展。

在整个欧洲大地上,南方诗人惬意抒情,像“二八佳人持象牙板唱‘晓风残月’”,而北方诗人则豪情壮志,有如“八尺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比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的叙事长诗《贝奥武夫》(Beowulf),就展现出荷马史诗般宏伟,被一代代吟游诗人口耳相传成旷世经典。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迈尔斯所言,吟游诗人的诗句唱遍每一片土地,几乎激发了所有欧洲人的早期诗歌。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